English

“拔苗”焉能“助长”

1999-08-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蔡德诚 我有话说

这种无任何逻辑情理依据,也无任何实质性意义的纯然由大人、由领导居高临下钦点授赐下来的“院士桂冠”,其产生的“唯听老师话,唯讨领导喜,可得殊荣,可有恩惠”的客观引导效应,与我们亟待宏扬、倡导的勇于据实据理、勇于理性怀疑、勇于求异创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相距又何止十万八千里呢?

大约整整十年前,在一次受邀参加“当面参与教育决策”的会议,我曾对当时国家最高教育主官率真进言:大人们的政治理念、政治意识不宜、不应过早介入少儿的启蒙教育,因为这违背了人的基本成长规律。当时我把让孩子从小唱,从小喊“社会主义、共产党……”及种种死背硬记的政治灌输,比喻为如同要幼儿们成天把“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控制论”挂在口头又唱又背一样荒唐可笑。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一批顶尖级的思想家、政治家所思所想、所追求的最高理念和最高理想,这与尚无起码意识悟性可言的幼儿实在是相距太远了。我当时指出,这种做法,是过往几十年政治教育失当、失效之根源所在。我这个意见随后很快又在当年的中国青年报头版上发表出来了。记得当时这位教育主官,以及与会的众位知名高参均颇赞成赞赏我上述这一番率直的分析和意见。但没有想到,十年前提出的这一实际问题尚未见消解,当年那个曾被某种程度上接受的“铿锵意见”,尚余音在耳,今却又闻:“中国少年科学院”正式宣告成立,还有13位“少年院士”庄重命名就位。消息传来,不禁愕然:难道当年政治渗入“儿戏”未得成功,今日换作科学扮入“儿戏”,“拔苗”就真能助长?庄严圣授的“科学桂冠”竟有如此神功?

惊愕之余,不禁又让人重新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来———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何以才能发展?照笔者之浅见,科学乃是人类一代接一代认识一切客观存在,一切客观规律的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且还总是一个以“后人不断补充、修正乃至推翻前人认识”为特征的过程。因此,把希望寄托在后人后代身上是完全正确的,理所当然的。然而问题在于,后人后代任何创新性、突破性新认识的产生,至少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对前人系统、经典知识的厚实积累;二是后人后代要善于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创造性、发展性、突破性的新思维。但,众所周知,不论是学习积累,还是创新突破,又都是要立足于植根于勇于质疑、善于思考、敢于求异求新为核心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由此可见,“科学”之说,“科学”之谓,决不是个空洞的说教和时髦的口号,而是有着非常严谨、非常实质性的内含的。

正是依据上述的思考与分析,我不由得由最初的惊愕,又生发出一种担忧:目前这种为少儿“设院”,“命名授位”,让他们提前“体验科学”、“体验院士”的“过家家”式的做法,将可能非常不利于广大少儿对“前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也将非常不利于他们“对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实质内含的体验和领悟”。因为很显然,让一批“先进少儿”戴上“院士”桂冠,再引得千千万万少儿心猿意马起来,也要情不自禁地去向往,去心仪这些小院士的“无上荣光”,——在这样的种种心态撩动下,孩子们的学习、积累还能安心、还能踏实吗?再试想想,这种无任何逻辑情理依据,也无任何实质性意义的纯然由大人、由领导居高临下钦点授赐下来的“院士桂冠”,其产生的“唯听老师话,唯讨领导喜,可得殊荣,可有恩惠”的客观引导效应,与我们亟待宏扬、倡导的勇于据实据理、勇于理性怀疑、勇于求异创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相距又何止十万八千里呢?这种情况下,倒是“拔苗”不助长,科学有隐忧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